文字的力量总是振聋发聩,让人热泪盈眶。而历史总是充满遗憾,让人扼腕叹息。在此记录一些读书时引人深思的段落句子,与君共勉。

“伍子胥鞭尸三百”与“申包胥长哭七日”可以说是春秋历史上最为凄美、最为壮烈的一篇乐章:对与错、报仇与忠君、家仇与国恨、私情与公义,纠结在这两个烈丈夫、好朋友之间,演绎了一段又一段壮怀激烈的千古悲歌,它让我们赫然发现,眼泪,并不一定是弱者的表现,当伍子胥瘫坐在楚平王的尸体旁黯然落泪,当申包胥傲立在秦庭上长歌当哭,当孟姜女匍匐在长城下嚎啕不止,强权在无数颗坚定的眼泪面前轰然崩塌,谁说英雄只与刀光剑影相伴,当一切功名被覆盖上数千年厚厚的尘土,在英雄们孤独而幽深的双眼之中,也许只会留下一颗晶莹剔透、闪闪发亮的,英雄泪。

必树吾墓上以梓,令可以为器;而抉吾眼县吴东门之上,以观越寇之入灭吴也!

决定政治兴衰和军事成败的根本性因素是政治、军事本身上的积极进取,而不是地理因素,因为,天下没有攻不破的险要。
潼关虽险,毕竟项羽曾入之,曹操曾入之,刘裕曾入之,安史叛军亦曾入之。
瞿塘虽险,毕竟岑彭曾入之,桓温曾入之,朱龄石曾入之,刘光义曾入之,汤和曾入之。
长江虽险,毕竟晋师曾渡之,隋师曾渡之,宋师曾渡之,元师曾渡之,解放军也曾渡之。

从前的东夷,被齐国变成了华夏;从前的北狄,被晋国变成了华夏;从前的西戎,被秦国变成了华夏;从前的南蛮楚国,被自己变成了华夏;之后的吴越,又被楚国变成了华夏。再之后的匈奴,被秦汉变成了华夏;再之后的五胡,被隋唐变成了华夏;再之后的女真蒙古,又被明清变成了华夏。通读史书,我们发现,中国的历史,其实就是华夏不断同化蛮夷的历史。所以我认为,我们的史观,或者说史心,绝对不能太狭隘了。昔顾亭林曾云:“易姓改号,谓之亡国。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,人将相食,谓之亡天下。”又说:“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国,保国者,其君其臣,肉食者谋之。保天下者,匹夫之贱与有责焉。”
所谓天下,指的乃是我大中华民族的文化绝续,而非一国或一朝的时运兴衰。所以,我们学习历史,要放眼天下,而不要拘泥于一国或一朝。

其实照我看,他们根本不是什么墨家,墨家讲究“兼爱”,讲究“摩顶放踵利天下,为之!”他们哪一点做到了?我看他们应是正宗的杨朱信徒,是为“拔一毛而利天下,不为也!”
其实照我看,中国人说自己的思想源自先秦百家,那不过是大家冠冕堂皇的话儿罢了。什么“外儒内法”,什么“无为之道”,通通都是在做表面功夫。
自汉唐以降,中国外患汹汹,信仰缺失,儒道法的优秀思想,早就被大多数人自觉或不自觉的当成了说的到却做不到的“大道理”,到最后,中国还是杨朱的利己思想在大行其道!

“程婴、杵臼,月照、西乡,吾与足下分任之。海外流亡,变法图存,君任之。各国变法,无不从流血而成,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,此国之所以不昌也。有之,请自嗣同始。”
谭嗣同是为变法而死,而不是为光绪而死。同样,侯嬴也是为了合纵救赵而死,而不是为了信陵君而死。他只是用自己的死亡激励活着的信陵君与朱亥,要他们勇敢的去完成合纵救赵的大业;就像谭嗣同用自己的死亡激励梁启超等变法同仁,要他们继续去追寻拯救中国的道路。
道之所在,虽千万人吾往矣;义之所当,千金散尽不后悔;情之所钟,世俗礼法如粪土;兴之所在,与君痛饮三百杯。

生存与死亡这个千古难题难倒了哈姆雷特,却没有难倒扶苏,为了秦皇室的团结,为了众朝臣的团结,为了帝国的安定,为了始皇千秋万载之传承,为了避免天下再起刀兵害生灵涂炭,扶苏轻易的举剑自刎了,没有半点犹豫。没有半点迟疑。他并不想知道这里面究竟有些什么阴谋诡计,知道了只会更加痛苦。
有人说,扶苏见诏不辨真假即大哭自刎,实在是有够愚蠢,有够懦弱。我要说,你不是扶苏,你怎么知道他心中的想法,你也不是秦朝人,又怎么知道扶苏到底是一个怎么样的人,难道你比当时的世人还要了解他吗?就连赵高都不得不承认扶苏刚毅而武勇,我们后人又有什么资格如此轻率的去评价他!有的时候,哭泣不是懦弱,而是仁者的慈悲;自杀不是愚蠢,而是勇者的涅磐。一个人生命都可以舍弃,这还不是最大的勇气?扶苏之贤之才之仁之勇,始皇知,胡亥知,赵高知,蒙恬知,陈胜知,偏偏我们后人故作不知,那是因为我们知道了事情的结果,知道帝国的命运之舟将驶入歧途,如果我们不知道这些,我们还会这么看扶苏么?
我还要说,扶苏杀身成仁的时候,肯定不可能预知胡亥将来所做的那些荒唐事儿,如果他知道,他绝不会这么轻易的自刎。然而,任何人都不可能预知未来,所以扶苏必死,自始皇帝死前错召赵高的那一刻开始,一切就已经注定。

当强权凌驾于一切之上,中国人永远寄望于眼泪的力量,但眼泪并不代表软弱,当眼泪汇聚成大河,无论多么坚固的堤坝,都将被呐喊的洪水所淹没。

不管怎么说,章邯死后,秦人这个名词,算是正式走入了历史的尘封之中。春秋至秦这段一脉相承的历史,到这里也就算划下了一个并不完美的句号,我们不妨称它为中国的青铜时代。
青铜时代的名将们留给我们的映像,虽各具特色,却似乎都存在着一些时代的共性,比如说:他们都拥有魁梧的身材,高贵的血统,张扬的个性,骄傲的头颅,自尊敏感的心,还有就是对功名如嗜血般的渴求。
虽然在他们的身上,或多或少都有些缺点,但唯一没有的,就是奴性。

摘自《千古名将英雄梦——烈烈先秦》

刘季宁愿秦军得势,也不愿项羽南下与他争夺关中,即便他们从前是那么好的朋友。
因为,对功名富贵如嗜血般的贪婪,这是人的本性,也是一切英雄成功的动力所在。
是的,伟大的贪婪,它是幸福之基,快活之根,一切丰功伟绩的源泉。
根据经济学原理,这世上任何东西都有它的价钱,那么在伟大的贪婪面前,友谊,它多少钱一斤?
让我来告诉你这个残酷却真实的答案:世间最珍贵的东西,就是友谊;世间最脆弱的东西,也是友谊。常人的友谊脆弱,英雄的友谊更加脆弱。
所以,在伟大的贪婪面前,友谊一钱不值。
世上最悲哀的事莫过于此。
原来“江山如此多娇,引无数英雄竞折腰”这句诗并不那么美妙,在它貌似壮丽的辞藻之间,透露出的只是深入骨髓的人性悲哀。难道身为英雄,就注定只能无情么?

项羽派项伯收编九江之兵,并尽诛英布一家。英布悲不自胜,从此更与项羽不共戴天。
项羽既然不杀刘季家小,为何又杀英布家小?此实不可解。我猜测项伯之举乃自作主张,甚或为刘季暗中指使也不一定。不必怀疑,项伯此人腹黑之极,干出这等缺德事儿来我一点儿也不奇怪。
论心计,项羽实在玩不过刘季,他只能在战场上把面子夺回来,这才是他的强项。

陈平之“反间计”,楚汉相争情势逆转的关键.便在这个策略上。
当年,秦始皇反间李牧,给了顿弱五万金。如今刘季反间西楚君臣,也给了陈平四万金活动经费。看来做帝王的都不能太小气,该花的就要大胆的花,小气成不了大事儿。然而项羽偏偏是个廉节好礼之人,爱用的人也是廉节好礼之人。廉节好礼是个好品质,却不是帝王的好品质,明朝有个亡国皇帝叫崇祯,清朝有个丧权辱国的皇帝叫道光,二人都节俭到了以至抠门的程度,结果又怎么样呢?

项羽像个孩子一样天真烂漫的笑了,他捡起那个装有虞姬头颅的包裹,将它绑在霸王枪上,然后奋力一掷,将长枪掷入滚滚的乌江水中。
——别了,我最爱的虞姬;别了,我最爱的宝枪;别了,我最爱的乌骓!你们就在这乌江底的白沙里相会吧!我项羽也就要随你们而去了,但是在此之前,我还需要一场快战,来实现我军人的最后荣耀。
——人生在世,胜要胜的光彩照人,败也要败的威风八面。阴暗龌龊的胜利或逃亡,属于汉王刘季,不属于我西楚霸王项羽!

汉军士兵们仍围着项羽看,一步不敢上前,他们永远也不会明白,项羽为什么不逃跑,为什么要自杀,又为什么死了还要笑。
一千多年后,李贽笑着对世人说:“既成天下之大功矣,立万世之荣名矣,虽死何伤乎?”
两千多年后,泰戈尔笑着对世人说:“不要因为结束而哭泣,微笑吧,为你的曾经付出,为了你的曾经拥有。”
项羽仿佛也越过时空,听见了这些话,他咳嗽着又笑了几声,吐出几口鲜血,眼神逐渐温柔起来,他看见,他看见晶莹的雪花一片片盘旋飞舞着从天而降,落在自己赤裸的肩头胸口。他仿佛又看到了虞姬丰姿绰约的舞蹈,又听到了她凄艳动人的楚歌:
汉兵已略地,四面楚歌声;大王意气尽,贱妾何聊生……

——项老弟啊!
面对你,无论胜败,我都是那么狼狈,我在历史上的光芒,将永远比不过你。你得了名,丢了天下,丢了命;我得了天下,却丢了亲人,丢了朋友,丢了好名声。但是你不后悔,我也不后悔,千载之下,管他妈的别人说我们什么,我们只是做了天下、历史赋予我们该做得事情……
——项老弟啊!我们曾是肝胆相照的好兄弟,我们曾是不共戴天的生死仇敌,不管是兄弟还是仇敌,项老弟,你在我心中永远是最重要的人……
当年项梁战死时,他在陈留城下安慰项羽的那一幕突然在他脑海里浮现:
——项老弟啊!
如果我们一辈子都是好兄弟,那该多好……

摘自《千古名将英雄梦——伤心楚汉》